书法艺术,大家祝嘉,祝嘉,设计艺术,行业信息,祝嘉简介。
人物事迹/祝嘉作为千千万万走出闭塞乡间,向外界寻求新知的寒门学子中的一员,祝嘉大半生都为生活所迫,辗转于天南海北之间。1899年,祝嘉出生于海南岛文昌清澜溪田村。 祝嘉“有一方印章,雕刻着‘龟甲出生吾堕地’”,祝嘉常将此印加盖于书法作品上,以示与文字、书法的缘分。祝嘉 溪田村深藏于南国宁静广袤的椰林中,距海边不足一公里,祝嘉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度过了从童年到少年的美好时光。在成长的环境中,良师益友对祝嘉的影响同样重要。1916年,祝嘉17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广东一中),师从胡仁陔教授学习古文、诗词。祝嘉曾多次讲述自己的老师,“胡仁陔当时以诗词、书法名重岭南,并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兼授一中的国文课。”在广州求学期间,祝嘉在课余坚持学习书法。大字临颜真卿的《郭家庙碑》,小字学赵子昂的《洛神赋》。1921年,祝嘉回到故乡文昌,子承父业,在老家当小学教师、校长。工作过的学校有广文、智新、经正、县一高、强亚等。教学之余,祝嘉开始学习治印,并经常练字,祝嘉(www.祝嘉.com)以唐碑为主,间学何绍基,但常叹笔性不好,学无长进。文昌是著名的侨乡,1927年春,祝嘉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等地。从1930年起,开始在新加坡育英学校执教2年。教书期间,祝嘉深受同事张叔仁影响,重新坚定了他学书的信心。“张叔仁师法康有为学北碑,于《郑文公》造诣尤深,并且力诋笔性之说,鼓励祝嘉研究执笔方法,多临碑帖,多读书。此后,祝嘉接触并开始研究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这一时期,他还写了许多诗词,或抨击社会的黑暗,或抒发内心漂泊的痛苦及思乡的情感。”祝嘉之所以能成为碑学集大成者,精于北碑的张叔仁对他的影响非常关键,使他的灵根再发,兴趣又起。祝嘉自己也曾说过,自己真正研习书法是30岁以后的事情。他自认为30岁以前为‘笔性说’所误,且取法不高,30岁以后才开始真正的书法研究。现在看来,若无此间的困惑与对书法的思考,也就成就不了日后的祝嘉,成就不了他的书法与书论了。
坎坷人生
1933年秋,经朋友介绍,祝嘉来到南京谋生。作为一介书生,他首先想到的是访随园故居、随园墓、游莫愁湖。其后,进入“首都新闻检查所”当事务员。这一段时光,祝嘉致力于读书、写作。书法学《张猛龙》《六十人造像》。《张猛龙》每晚临两通,用3个多月时间临满二百通。祝嘉曾说,在南京,他基本每晚坚持临二通,“有时朋友相约去夫子庙看戏,实在推不掉,回来后挑灯再练。那时夫子庙坊间碑帖很多,也有赝品,粗制滥造者,这要凭眼光购买。”1939年,祝嘉由广西辗转进入四川,在璧山一个图书馆工作,因酷爱书学而潜心阅读史籍,探索书法长河的源头。在璧山潜心书学研究期间,撰成我国*部《书学史》。全书25万字,引用典籍五百余种。1947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至苏州拙政园。此后,祝嘉定居苏州。祝嘉一生坎坷,从青年时期广州求学开始,之后一直为生计奔波,足迹遍及海南文昌、南洋、广州、南京、武汉、长沙、湘潭、重庆、苏州等地。解放后,由于政治原因,祝嘉曾数遭抄家,内心困顿,生活清贫。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不管世间风云际会、人事倾轧,凭借手中之笔,书写人生百般际遇。晚年的祝嘉非常关心、思念家乡。若遇有海南人拜访他,他的心情格外高兴,并总要写些作品托来访者带回海南。1980年代后,他的许多书法作品往往也盖一枚‘文昌祝嘉’的印章,由此可见他对故土的思念。1994年,祝嘉执意要在海南出版他的著作《逆耳集》。祝嘉在给黄承利的信中写到:“我的许多著作,没有一本是在海南出版的,我希望这本能在海南出版。” 1985年,87岁高龄的祝嘉回海南省亲讲学,现海口市书协副主席戴文曾在海南大学近距离聆听祝嘉先生教诲,“先生书学理论精深,在海大演讲之后,现场挥毫,其所倡全身力到理论,令人印象深刻。每遇有人请先生留字,他也爽快应允,所留字句无外‘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之言,意在与大家共勉。”戴文还告诉记者,祝嘉晚年虽客居苏州,但每有家乡后学拜访,他都热情接待,1990年代,有一海南书法同道去苏州购买碑帖,祝嘉得知有如此好学同乡,十分高兴。在自己家中热情接待这位同乡后,还托这个年轻人带回7幅墨宝,无偿赠予海南省博物馆。当时,全国各省博物馆大都收藏有祝嘉的书法作品。祝嘉赠字家乡博物馆,浓浓乡情尽显其中,一时间在海南书法界传为佳话。海南文宝斋总经理黄小鹏,因仰慕同邑乡贤祝嘉的书艺,十数年间,屡赴苏州,拜望祝老,亲聆教诲。在苏州祝嘉的书房内,常年悬挂着一幅由海南画家所绘海南风物的画作,祝嘉每有思乡之时,常念画中景物。每周搜集齐全《海南日报》,通过邮局寄送给他。能定期看到家乡报纸,了解海南新闻时事,也成为先生晚年的一大乐事。
清贫的物质生活,没有阻止住祝嘉先生对书学研究的热烈追求,倒是“愈穷而嗜之愈深”。六十至七十年代经历天灾人祸,尤其是老年丧子,后妻又亡,可他不但硬挺了过来,更是化悲痛为力量,将无限哀思寄于笔端,以数百万字的著述告慰亡灵——“历尽却波好汉,一帆风顺属庸人。”(《八十初度书怀》)。90岁后又书一联“笔有千秋业,胸无一点尘”以表心迹。
祝嘉网站:http://www.祝嘉.com
温馨提醒:文中观点来源网络,准确性,仅供参考!纠错、取消收录、等问题,联糸方式,详见网页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