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区是隶属四川省广元市的一个市辖区,领导之窗,广元市中部,区政府驻元坝镇,总面积1434.71平方公里,人民政府,昭化古城(www.zhaohua.gov.cn)广元市政府。昭化区门户网站,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辖11个镇、17个乡和1个街道。
布局特点/昭化古城古城建筑群布局合理,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大街小巷均有着良好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多为穿逗木结构、昭化古城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味民居。
昭化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达至顶盛。古城“旧系土城”,明正德年间“包筑以石”,共设四门,南门“临江”、东门“瞻凤”、西门“临清”、北门“拱极”,占地面积29公顷,地池外形微圆,状若葫芦。古城建筑群布局合理,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大街小巷均有着良好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龙门书院、考棚、怡心园、益合堂等保存十分完整,多为穿逗木结构、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味民居。
古城东去七公里处,有“鲍三娘墓”。昭化古城(www.zhaohua.gov.cn)鲍氏系关羽第三子关索之妻,武力过人,随军征战,死后葬于此地。该墓于一九一四年被法国考古学家色加兰、拉底格盗过,其拓墓片现存巴黎博物馆。但墓室尚存,石砌坚致,室内幽黑屈曲。墓前树有石碑一道:“蜀汉将军关索之妻鲍氏之墓”,这是一座稀有的汉代古墓。
昭化古城东门外,嘉陵江和白龙江的汇合处,就是蜀道线上有名的“桔柏古渡”。昔日是白天万人拱手,夜晚是千盏明灯。新旧唐书所载唐玄宗幸蜀,“遇有双鱼负舟过津,议者以为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唐明皇还在渡口南岸罢兵三日摆宴,此地至今还叫“摆宴坝”。 《郡县志》记载唐僖宗逃奔四川,又在桔柏渡口汇合,水急浪高,行船难渡,且因白龙江水白,嘉陵江水赤,初相汇合,还各自保持自己的流向和本色,“泾渭分明”,清浊不混,似如两龙翻滚。现在到这里,仍然可以看到这一奇观。历代诗人杜甫、姚合、乐宇、杨慎、王世贞等过此,均有题咏。渡口原有碑刻三十余通,目前所存无几,然而老百姓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唐县令何易于腰笏拉纤碑”。
这通碑述说唐懿宗年间,益昌(今昭化)县令何易于,自己扎腰挽袄,把笏板插在腰间,为利州刺史崔朴的春游行乐船引舟拉纤,以抵制顶头上司崔刺史不顾大忙农事要他抓百姓去拉船。县令的举动,羞愧得崔刺史只好停船罢游。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同时代进士孙樵,路过益昌,询得此事,写了《书何易于》的文章。以此对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酷吏和朝庭腐朽的用官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渡口的诗碑,也有不少是赞誉何县令的。清代张船山的诗云:“两水依然绕县流,唐代仙吏古无俦,榷茶独喜焚帝诏,腰笏何妨行画舟。碑下耕农应堕泪,桑阴桑妇不知愁。咸通进士孙樵笔,常令行人重利卅。”当地百姓更是众口皆碑,传为千秋佳话。
昭化古城网站:http://www.zhaohua.gov.cn
温馨提醒:文中观点来源网络,准确性,仅供参考!纠错、取消收录、等问题,联糸方式,详见网页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