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城内,荆州博物馆官网,荆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千年古尸,荆州博物馆(www.jzmsm.org)因保存完好而使荆州博物馆名声大噪,荆州博物馆,荆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荆州博物馆开放时间,荆州博物馆是一座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收藏与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古尸。
获得荣誉/荆州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一百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45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学术水平较高的文博专业队伍,并出版了一大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荆州博物馆先后出版了《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马山一号楚墓》、《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楚漆器研究》、《楚国丝织品研究》、《楚系简帛文字编》、《肖家屋脊》、《荆州高台秦汉墓》、《枣林岗与堆金台》等专着及三百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等专着还分别获得全国夏鼐考古学术研究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一九九三年,荆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地县级十佳优秀博物馆之首,一九九五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一九九九年《江汉平原楚汉文化展》获得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二○○○年,荆州博物馆荣获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单位称号。二○○三年,我馆“马山一号墓战国楚墓丝织物的保护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古尸专介/荆州博物馆1975年上半年,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湖北省江陵县楚故都纪南城内的凤凰山发掘了168号西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尸。据墓中出土的文字记载,死者名"遂",是江陵县市阳里人,爵位为五大夫,下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距发掘出土已有2142年,荆州博物馆(www.jzmsm.org)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具
古尸。
古尸出土时,面部和四肢被棺液染成了绛红色。死者年龄60岁左右,体重52.5公斤,身长1.678米;皮肤肉等软组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都可活动;32颗牙齿章全而牢固,鼻道通畅,但全身的毛发由于棺液的浸泡均已溶解消失。解剖发现,脑膜血管很清晰,脑髓占颅腔五分之四,重970克,12对脑神经几乎都能辨认。内腔各种器官齐全,保存完好。皮下胶原纤维与新鲜组织相当接近,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保存。血型为AB型。死者生前曾患有胆囊炎、胆石症、胸膜炎等疾病。在内脏里还发现有血吸虫、人鞭虫、绦虫和华氏睾吸虫等寄生虫卵。血吸虫卵的发现,与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中查出的血吸虫卵相印证,说明两千多年前,血吸虫病在两湖地区就已流行。
古尸为何历久不腐?据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深埋、密封和棺液抑菌杀菌防腐的结果。深达十米的墓坑,逐层夯结的填土,封闭严密的棺椁,使古尸长期处在缺氧和恒温的稳定环境中。内棺十万毫升含有硫化汞等成份的棺液,具有抑菌和力的作用,更是古尸得以保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荆州博物馆网站:http://www.jzmsm.org
温馨提醒:文中观点来源网络,准确性,仅供参考!纠错、取消收录、等问题,联糸方式,详见网页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