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网站,校园风光,教师,考生,学术动态,高校大学。科研成果。
学院设置/渤海大学
工学院工学院是在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涵盖工学领域多个新兴学科、发展势头强劲的二级学院。现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
文学院文学院由原渤海大学中文系、新闻与传播学院整合组建而成。原中文系是学校建设最早的院系之一,原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0年成立。文学院下设中文系、渤海大学新闻系2个教学单位,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等3个专业研究单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等12个教研室。东北修辞学会、辽宁省语言学会等学会挂靠在文学院。
数理学院数理学院是由数学系和物理系合并组建而成,其数学系和物理系均始建于1958 年,是该校最早设置的教学部门之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非师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服务与外包。
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于2010年11月,由原渤海大学会计学院、管理学院及原商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合并,成立了新的管理学院。下设两个系:营销管理系、会计系,一个物流规划研究所。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7个、专业方向1个,分别为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法务会计)专业方向。渤海大学(www.bhu.edu.cn)
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化学系,食品检测与工程系,化学工程技术系,环境工程与技术系,超精细化学品研究所,辽西生态环境研究所。
经法学院经法学院前身为渤海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和政法学院法律系,2010年11月起经学校学科整合后,更名为经法学院,现行的经法学院包括经济与贸易系和法律系。
旅游学院旅游学院是东北地区创办旅游专业较早的院系之一, 1987年开始招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二个层次。
新能源学院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型能源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新能源学院于2012年7月12日正式成立,现已开设微电子学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
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系,亚欧语系,应用英语系等。
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学院(国际交流处)全面负责渤海大学对外国际交流工作。包括,对外宣传招收、管理来华留学工作;聘请管理外籍教师;外国专家及留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国际合作办学;派送师生出访、接待来访团组等国际教育交流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在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的基础上于2010年11月正式成立,包括三个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
政治与历史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史地专业,1960年设立政教系,1976年改为政史系,1994年改为政法系,2006年更名为政法学院。2010年11月,又重新整合并更名为政治与历史学院。
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与体育学院是渤海大学集教学、科研、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二级学院,它的前身是1979年2月原锦州师范学院成立的教育直属教研室,于2002年7月更名为教育学院。2010年11月,在学校院系整合中又更名为教育与体育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是由原艺术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部分专业整合后建立起来的教学单位。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科专业和方向逐步发展到12个,美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油画、中国画、书法、美术史论四个研究方向。
硕士学位/渤海大学
语言学渤海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始建于1962年,现有现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教研室、对外汉语教研室三个教学单位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一个科研机构。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在2004年批准为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批准为辽宁省创新团队、辽宁省教学团队,2008年批准建设成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现有科研人员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0人,35岁以下14人,36-45岁6人,46-55岁4人,56-60岁2人。研究人员在中国语言学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修辞学会等各级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以上职务17人次,其中在*学会担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的8人次。本学科建设语言应用研究、西方语言理论与汉语研究、现代汉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文学语言研究、训诂学等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截至2008年已经有毕业生74人,其中13人获得了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3人已经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校、出版社、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2000年以来,本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在《汉语学习》《语文建设》《修辞学习》《汉语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编撰词典1部。
基础数学基础数学现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该学科始建于1958年,1962年招收本科学生,1998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基础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渤海大学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之一。
该学科于2000年被渤海大学评为校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现已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师资队伍,该学科现有梯队人员 1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3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 该学科一直追踪基础数学学科前沿动态,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微分方程、不确定性理论和非线性分析。三个方向的带头人分别为宋燕教授、王长忠博士、张树义教授。微分方程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若干重要数学物理方程精确解析解的研究和向量场分岔理论的研究;不确定性理论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非线性分析方向主要研究非线性算子的不动点理论与非线性算子方程解的存在性问题。
2010年以来,该学科在《数学学报》、《数学进展》、《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季刊》、《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Phys. Lett. A》、《J. Phys. A: Math. Theor.》、《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微分方程年刊》、《Impulsive Dynamical and Applications》、《数学实践与认识》、《数学理论与应用》、《东北数学》、《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大学数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六十多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五十多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项目4项,主持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和渤海大学科研项目近20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5 项。
应用数学渤海大学应用数学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始建于 1958 年,自 1980 年以来一直被确定为学校重点学科,2002 年被确定为辽宁省省重点学科。该学科 在“立足发展、服务地方、强化特色、科学规划、保障有力”原则下,通过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特色更加鲜明,水平优势更加突出,学术队伍力量更强,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大学奠定基础。
该学科经过多年努力,本学科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该学科一直追踪应用数学学科前沿动态,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 )较优化理论与应用,( 2 )控制理论与应用,( 3 )生物信息学,(4) 数学物理。 该学科成果丰硕。 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71篇,其中被 SCI、 EI 和ISTP检索论文124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参与教育部项目2项,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21项。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智能控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智能实验室”及“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实验室,其中“计算机网络智能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图书8万多册。
该学科今后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产出一些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使该学科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吸引人才,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使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争取在近 5 年内获得本学科博士授予权。
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2003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下属应用化学实验室于 2004 年被评为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007年功能化合物合成与应用团队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2008年功能化合物合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被评为辽宁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学科梯队建设上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2 人、助教 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2 人,硕士学位教师 2 人。
应用化学学科一直追踪应用化学学科前沿动态,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 石油化工产品的开发及综合利用; (2) 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及其产业化; (3) 应用光化学与光催化; (4) 声化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本学科始终坚持学科带科研,科研促进学科发展的方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产、学、研密切结合,力求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先后负责主持 1 项教育部重点项目、 3 项军工项目、 12 项省部级课题、 4 项市科技局课题、 6 项横向课题。其中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项、锦州市科技一等奖、锦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颁布 1 项国家军用标准、 6 项发明专利、技术转让 3 项,发表学术论文 180 余篇,其中有 40多篇被 SCI 、 EI 收录。
本学科今后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重视理论创新向理论加技术创新的转变;实现由重视科研成果向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转变;实现由重视发表论文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转变,使该学科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化研究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是渤海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形成的一个研究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富、特色明显、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是渤海大学比较早的学科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学校建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被确定为学校重点扶植学科,2004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2005年,申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批准,2007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
本学科现有成员2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者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4人。
本学科教师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2000年以来,出版了《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当代社会之变迁》《从马克思到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历史的接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我们是谁——中国传统精神生活的迷失与回归》《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社会发展专题研究》《毛泽东思想专题研究》《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究》等30余部著作;在《中共党史研究》《光明日报》《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毛泽东思想研究》《理论与改革》《江西社会科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高校理论战线》《天津社会科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党史研究资料》《党史研究与教学》等国内核心期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了相关文章300余篇。
本学科成员获得全国第三届党史、党建、革命史研究生优秀论文李大钊奖一等奖、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辽宁省精品课程、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辽宁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首届政府奖)、辽宁省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优秀论文三等奖等科研奖励80余项奖励,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辽宁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为崔向东教授。
渤海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学科设置于1977年。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先秦秦汉史、辽金契丹女真史、中国古代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和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四个研究方向。四个研究方向各据特色和优势,先秦秦汉史方向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唐宋辽金契丹女真史和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方向侧重辽金契丹女真史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中国古代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将历史学与旅游学结合起来,开辟了历史学研究的应用领域。这四个研究方向聚集了一批中青年学者,科研能力强,他们都有高质量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出版了《汉代豪族研究》、《豪族与两汉社会》、《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明》、《先秦荒政研究》、《战国农业》、《耶律楚材》、《辽西地区契丹女真史料汇释》等著作 20 余部;在《史学集刊》、《河北学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史研究动态》、《文博》、《西南师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50 多篇;先后主持完 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博士后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 30 余项。学术成果多次获国家、省、市各级奖励,一些学术观点被转载引用,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专业现已招收5届研究生,在校研究生 45 人,研究生勤奋刻苦,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课程与教学论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具有良好的学术传统和科研基础。渤海大学的前身——锦州师范学院是以教师教育为历史传统和学科优势的师范院校,原有的8个师范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渤海大学(原锦州师范学院)启动了申办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并于1997年获得锦州师范学院历史上*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原理。2001年,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 由此,开启了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征程。
2007年9月,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在众多学科竞争中,title依靠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实力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在此基础上, 2008年在新一轮的评比中,通过专家的认真评议,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目。从学历层次及职称上看,本学科点共有专职教授13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其中博士后人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者27人,平均年龄41周岁。在郝德永、孟庆男等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在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开展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
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壮大,本学科科研与教学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升。2004年-2008年,本学科研究人员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7部,以郝德永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涌现出《课程研制方法论》、《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等高水平的学术专著;研究团队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112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1人次。本学科点在“十一五”期间,承担*、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8项,其中郝德永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检视与超越(BHA060036)在国内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本着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精神,本学科成功举办了“全国学科课程与教学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并承担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等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富有成效地为基础教育培训了大量的中小学师资。
马克思主义原理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源于1960年的政治教育专业(本科),199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2003年被批准授权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生。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并设立了五个二级学科,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分别调整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所属的2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此,从2007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在2008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省级重点学科,正积极围绕所确立的新的研究方向,在整合科研力量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相关领域和问题的科学研究,以期使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建设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渤海大学网站:http://www.bhu.edu.cn
温馨提醒:文中观点来源网络,准确性,仅供参考!纠错、取消收录、等问题,联糸方式,详见网页底部 。